安徽文化网,中国文化艺术网安徽站!
首页 > 健康 > 正文

还在误解代糖吗?只有吃不对的“糖”,没有守不住的健康

时间:2021-11-15 来 源:互联网

今年11月14日是第15个世界糖尿病日,面对全球近5亿糖尿病患者和不断年轻化、快速增长的糖尿病患病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将今年宣传主题定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意在唤起大众对糖尿病的警觉、关注,更加科学、主动地控糖降糖、管理健康。

树立控糖理念,是进行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前提

近期,《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益普索《消费者减糖行为和态度研究》等相关报告陆续发布,饮料行业用糖给居民糖摄入带来的影响受到关注。据配料表与市场调查显示,日常饮用一瓶可乐、一杯奶茶的糖摄入量就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家卫健委建议的每日25克标准。在我国更喜爱奶茶等含糖饮料的20-3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人数占比已从2013年的3.2增长至2020年的8.2,糖尿病患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除年轻人群外,青少年儿童群体的糖摄入现况不容乐观。在我国3-17岁青少年儿童群体中,含糖饮料添加糖的供能比超过6。经常饮用含糖饮料,过度摄入糖分,可能会产生营养失衡、龋齿、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严重者会增加患癌风险。“年轻人和小孩不会得糖尿病”是一个极为危险的认知误区。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曾提到,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而且还有庞大的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目前血糖完全正常,但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很大。

除易带来代谢紊乱、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危害的糖尿病外,过度的糖摄入同样易导致肥胖。医学专家提醒,早防早治可以有效减少危害、提高生命质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远离糖尿病、控制体重的诉求,催动饮料行业的代糖变革。但无糖饮料也是近5年才兴起、发展的,不少消费者仍处在“谈糖色变”阶段,“一切糖都是有害的”陷入认知误区,不了解代糖成为代糖消费一大问题。正视代糖、关注健康,才能够更好地科学控糖、管理健康。

正确认识代糖,是控糖、减糖的关键一步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指出,要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健康责任,进行“低糖”或“无糖”的声称。推进代糖使用与产品创新,成为行业变革的新风向。使用代糖的零度可乐、元气森林气泡水、无糖冰红茶等饮料产品不断出新。面对饮料行业的减糖变革,许多消费者仍心存疑虑:“代糖真的有助于健康吗?”

在市场生产端,目前无糖饮料中使用的代糖种类主要有阿斯巴甜、安赛蜜、赤藓糖醇等。这些甜味剂成为无糖饮料的口感支撑,也各有利弊。《白皮书》对比提出,阿斯巴甜甜味清爽纯正,但安全性存在隐患;安赛蜜具有一定的不良后味,影响口感;赤藓糖醇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或很少依赖胰岛素,零糖、零热量、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但成本相对较高。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赤藓糖醇无疑是优质代糖之选。在科学角度,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同样得到验证。国际期刊Wiley今年刊登一项赤藓糖醇研究,结果表明赤藓糖醇摄入对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动素或GIP释放、血脂或尿酸浓度没有影响,提出赤藓糖醇利好代谢脆弱人群、肥胖和糖尿病患者。

因此,大众无需“谈糖色变”。对于具有控糖与减糖需求的人群来说,赤藓糖醇是健康、优质的代糖选择。同时,我国赤藓糖醇产量也从2015年的1.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5.1万吨,以近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为产量增速最高的甜味剂。以国内元气森林为代表的企业,使用赤藓糖醇来推出无糖、低糖饮品,从而为饮料消费提供市场支持,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饮料行业的健康度。

在全民控糖时代,更加主动了解日常消费中的代糖,才能够“知己知彼”,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达到减糖目标。践行减糖消费理念,减少糖尿病患病风险,过自我管理下的健康生活,需要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电子邮箱: contact@tv56.com.cn 安徽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文化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安徽文化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tv56.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