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网,中国文化艺术网安徽站!
首页 > 舆情 > 正文

我们在武夷山中,捕捉了野枞的山场气和花香韵 | 寻茶日记

时间:2019-01-24 来 源:互联网

2018年11月,看理想小伙伴前往武夷山寻茶。醇厚馥郁的岩茶,以及声名远扬的正山小种,正来自这片山林。

为了寻找到高性价比的好茶,我们首先进入了桐木关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正山小种的源产地。如今的正山小种,在市面上广受追捧,可它的生长环境,却依然清幽而隐僻,藏匿于深山老林之中。

直到今天,面对桐木关崎岖的山路和深林,采茶人仍只能用非常原始的方式采集茶叶。也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正山小种独特的山场气、花香韵。

这篇文章,是茶团队的寻茶日记。它讲述了武夷山茶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桐木关野枞的迷人枞味儿,是怎样诞生的。

武夷山寻茶01:遇见桐木关野枞

讲述人 | 王薇

01

正山小种的「正山」,是哪座山?

2018年11月,武夷山特有的岩茶经过几个月的风味孕育,茶香引来了各地茶友。时值第三届武夷山斗茶大赛,高手云集,场面分外热闹,热闹之中却不便久留。武夷寻茶之行的首站应是正山小种红茶的源产地——桐木关。

自1979年,桐木关即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许任意砍伐、栽种,禁止车辆及游客随意出入。

到达关口,只有当地车辆可以通行。庆幸的是,在桐木关茶人清哥的带领下,我们得以顺利进入保护区。

山间云雾缭绕,一路上,只觉山风阵阵,水声不断,却难见桐木的真面目。雨势渐小,雾气上升环绕于山腰,苍翠之间,一条瀑布如白练直垂。

“下雨时会出现这些小瀑布。”清哥一边开着车一边与我们闲聊,“以前是没有柏油路的,都是黄土路,老一辈茶人会用竹篾编的箩筐背着茶,从这条路走出山卖茶。”

老一辈茶人指的是清哥爷爷的再上一代,他们都以卖茶为生。当地产的竹子,由手巧的篾匠密密编制,上有一盖,在物质匮乏的旧时日,茶人用它来承装茶叶,方便运送。

入村,道路愈行愈窄,转弯处已到了龙渡清哥家中。村里的房子都是各家自建的,灰墙黑瓦,前后有花、有树、也有些许茶。大门敞开,桌上已摆好了午饭。清哥父亲一早去山上采来了笋子,因食材新鲜,不讲什么精湛的刀法或复杂的烹饪技术,片片淡黄已透着嫩爽鲜香。

清哥几筷子扒完了两碗米,对我们说:“有个来桐木的朋友问我,正山小种的正山是哪座山啊。我就笑着说,你看哪座山是歪的?”

清哥生长在桐木关,家族从爷爷一代开始做茶,到了清哥这一代,兄弟两人里,只有他这个哥哥继承了做茶的手艺。

桐木红茶几经起落。清哥记得小时候茶叶滞销,有段时间家里还勉强可以卖一些茶鲜叶,换取微薄收入,时间久了,难以维持生计,全家只好靠采伐山上的竹子制成竹品贴补家用。

清哥长大后,桐木关正山小种制成的金骏眉博得茶界宠爱,才再次将桐木关推到世人眼前。这时,身为长子的清哥重新继承了父辈的手艺,成为桐木关为数不多的年轻一代做茶人。

正山指的就是桐木关辖区内的高山。清哥继续道,“山上植被茂盛,茶树自然生长,有风的时候,在家门口就能闻到茶花香。”

桐木关地区的气候与地质为茶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而国家保护区内,禁止人工施肥或化学药物杀虫,使得桐木关的红茶香气天然,品质优异。为了区别外山的人工小种红茶,当地人将桐木关出产的红茶称为“正山小种”。

“听老茶人说,明末时期,北方军队途经庙湾,就驻扎在茶坊,新采回来的茶青还没来得及制作,茶人却不敢打扰军人休息,心里惦记着茶青搁置久了不知会怎样,一夜难熬。

第二天军队离开后,茶人看到鲜叶已经开始发酵变红,急中生智,用当地的马尾松将茶叶烘干,茶叶制成之后颜色油黑,口感较绿茶浓厚许多,当地人喝惯了绿茶,都不买这个茶,茶人只好挑茶至山外茶市贱卖……”

当时的无奈之举却成就了独特口感的松烟香正山小种红茶。这段神奇的过往,成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一段故事,如今还被茶界专业研究人员记录在册。世界红茶起源中国,中国红茶起源桐木,这故事也就成了红茶起源的一段传说。

时至今日,松烟香正山小种的工艺还继续流传着。

清哥带我们去看了制作烟熏小种红茶的青楼

只是,当地人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摸索出了新的工艺,将传统松烟熏制的“加香”过程去掉,更体现出茶叶本质的香、桐木关的山场气和花香韵。

02

野枞的木质香和青苔味,都在这里了

午饭过后,雾气飘渺至山巅,桐木关渐渐露出了它古老而秀丽的容颜。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3%,生长着银杏、南方铁杉、香榧等古树种,有的树龄已在5000年以上。

桐木村土壤属山地黄壤和山地黄红壤,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平方厘米一万个,超正常值13倍。清哥说,他觉得桐木茶特有的山场气主要就来自于这里的云雾和未被破坏的丰富植被。

“不用杀虫吗?”我问。清哥笑着说:“虫子?还不够鸟吃呢。”

桐木关被称为“鸟的天堂”,鸟类多达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近1/3。除了鸟类,这里也是其他小动物的王国,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大头平胸龟,甚至是世界罕见的特有物种。

每年4-5月间,清哥与父亲带着采茶工人到山上采茶。山间行走,脚下是砺石与滑腻的青苔、杂乱的野草与树枝,背上茶筐,行路又多一分艰难。采茶工人辛苦,会在清哥家里留宿。

清哥家里有一处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是请当地木匠建造而成。全部采用榫卯结构,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上至二层推开木门,面前就是翠薇掩映的茶山。采茶时节,这小楼就会成为采茶工人的安歇之处。

“有一年,采回来的茶都做完了,我爸闲着没事突然想起还有一处茶可以采。结果,这段路要走三个小时,还要过一条没桥的河,采茶回来,用新工艺做成红茶。那个口感,很不一样,有老树的枞味,还有一股特别的凉感,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高山凉。”

清哥说的是树龄较大的老枞红茶,那一口高山凉,并不是每年都能喝到。观时而采,赶时而制。茶人,历来与天气、时节做着诸般应对,多等几日或许茶叶会饱满许多,但接下来的连日雨天又不适合采茶制茶;较嫩的鲜叶采回来,要考虑如何做出专属当年的特点……

许多年下来,积累的就是这样的智慧与功力。而在高山凉口感老枞红茶同路线的较近一处,还有些荒弃多年的茶树,茶树周围长满野花、野果树,树枝上还有小鸟的窝。

树叶上的虫,有鸟来衔啄,但许多叶片上也有虫子咬出的孔洞,这些都要在制茶过程中反复筛取。这些茶采摘费时费力,出品率较低,每年产量很少,农人常常无暇关照,所以并不是每年都会遇到。

这次进关,我们品尝了当年传统工艺的烟熏小种、新工艺的小赤甘和大赤甘等红茶,而最难得的便是这款新工艺制作的野枞——山野韵、野花香,内涵与风味更为丰富,口感也相对厚实。

好茶不怕高温,即便是滚开的沸水冲泡这款野枞,茶汤也同样清香甜美。但茶人爱茶惜茶,会等水温比滚开时落下来几度再冲泡。水流沿陶瓷盖碗壁注入,即刻出水,口感甘甜鲜爽,能让你感受到扑面的桐木关「山场」气息。

八泡下来,汤水还有滋有味,能唇齿留香,杯中余香久不散去。

“我们希望这款茶,能轻盈而环保”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在产品策划阶段,卢仝的这两句诗日夜萦回。

“精”、“好”和“不奢”,成了这套茶产品的努力方向。

这次进关,看到茶树生长的环境和工厂的情况,对比了几款红茶。其中性价比较高的,就是这款野枞了。我们首先希望保证茶叶品质,同时在设计上更为年轻,轻质简洁又不失礼物感。

这一二年间,我们研究了许多茶叶的包装。发现大多数包装上高山、树叶加毛笔字的设计如出一辙。合成材料、复杂工艺制作的礼盒、礼袋华而不实,甚至还有包材、黏胶等材料的异味。

塑料加纸板的复合型材料也不便回收,每年节日过后,大量礼盒丢弃在垃圾箱中,触目惊心。而更严重的是,包装占用大量成本,挤掉了茶叶的品质。

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让消费者对茶业渐失信任。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反噬行业本身。用心做茶的人难以为继,好的茶也没有机会通过正常渠道走入消费者的生活。

因此,在设计这款茶时,外包装选用了可回收的竹纤维纸张。它手感温暖,在阳光下呈现出自然纹理。

内盒则采用支撑度好的白卡纸,它朴素轻盈,却能起到贴心可靠的防护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茶叶,我们采用了密封性良好的独立小泡袋,方便大家随身携带。在抽屉式的茶盒中,还藏着一张问候页。它会告诉我们,这杯茶生长于怎样的环境之中。

日本作家小川系曾记录过这样的场景:每次友人来访,便用心体察对方的心情与状态,奉上一杯相宜的茶,对方的情绪会立即得到释放。

味觉带给人的温暖往往超越语言。将产品概念阐述给看理想的小伙伴后,我们获得了诸多建议,还为茶系列征集到了很多slogan。

“最好的关心常常并非语言,而是味觉的照顾”是茶产品团队的设计师卓娅提出的,从这款茶产品的概念出发,似乎没有比这句话更合适的slogan了。

茶产品顺丰包邮中,欢迎点击下图购买

转载: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电子邮箱: contact@tv56.com.cn 安徽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文化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安徽文化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tv56.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