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网,中国文化艺术网安徽站!
首页 > 科技 > 正文

技术支撑智能交通 广电计量持续布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检测业务

时间:2021-09-08 来 源:互联网

汽车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特征的新赛道已全面开启,交通也在从传统交通向智能交通转变。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它们的质量,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近日,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广电计量,股票代码:SZ 002967汽车检测中心总监徐仕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电计量以计量检测技术持续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保驾护航。“一辆新车的一个零部件,需要检测的项目就有可能多达数十项甚至上百项,尤其是智能汽车。”徐仕江说。

广电计量经过50余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全国布局、综合性的国有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在汽车领域,广电计量深耕十多年,现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车企认可最多的汽车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第三方机构之一,服务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客户超过了8000家。

徐仕江称,广电计量帮助车企加强供应链质量管控,并通过计量校准、产品检测与认证、工艺质量评价等,助力车企控成本的同时以质量赢得市场的信任;还能为测试不通过的产品提供溯源、分析与整改服务,帮助解决设计、质量、可靠性等问题,确保整车质量。此外,还可以提供标准评价咨询,为企业的标准制定提供建议,从而为科学评价产品质量与性能提供依据,并新品缩短上市时间。

广电计量紧跟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2016年开始投入软件测评能力,2017年建成新能源电池检测能力,此后逐步扩展能力,积极向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车载软件及传感器等领域布局,支撑汽车产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技术高质量发展。

徐仕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广电计量的优势业务,构建了从材料到整车的全产业链检测能力,业务范围覆盖仪器计量校准、整车、传统零部件、新能源、半导体、汽车材料、培训与咨询等,可为汽车全产业链提供全寿命周期计量检测与产品改进技术服务,帮助汽车产业链快速实现产品改进升级。

针对汽车产业新变革,广电计量构建了汽车“新四化”高端检测技术平台,包括智能网联测试技术服务平台,智能驾驶测试技术工程服务平台,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一站式检测技术平台,软件测试技术平台和信息安全测试技术平台,及时解决汽车产业链创新中遇到的检测需求。

智能网联测试方面,广电计量构筑了C-V2X场景功能测试及射频性能测试能力,包括从T-BOX,到车载单元OBU、路侧单元RSU等相关产品的检测能力,覆盖汽车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

智能驾驶测试方面,广电计量具备封闭道路测试、场地测试能力,可为自动驾驶汽车、ADAS、智能座舱、未来出行等领域产品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在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帮助企业完成技术落地。

网络安全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所面临的挑战。广电计量积极关注汽车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拥有针对车联网系统的安全培训、安全工程、安全咨询能力,可对TSP服务平台、车载系统、APP移动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安全培训、安全体系咨询、安全编码和测试、监控与响应,并且能够针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各种合规咨询与检查,确保汽车产业链的信息安全。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广电计量是国内较早进入新能源汽车检测的企业之一,至今已经打造了新能源汽车“三电”及零部件一站式检测技术平台,具备电池、电控、电机和充电桩等测试能力,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下,芯片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广电计量不仅承担了工信部“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还针对芯片等部分零部件国内标准的空白难题,采用国际通行标准进行检测,并进行了多项技术开发和设备升级改造,以满足汽车产业链的检测需求。

徐仕江谈到,广电计量构建了元器件筛选与国产化验证、IGBT及第三代半导体器件质量提升工程、车规级芯片与元器件AEC-Q认证三大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满足汽车、交通、5G通信、光电器件与传感器等汽车相关的细分领域的企业需求。

在检测能力布局上,广电计量建设了智能驾驶汽车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检测实验室以及元器件筛选与失效分析实验室,并能够通过全国“一体化”管控模式,高效调配全国20多个计量检测基地资源,统一管控质量风险,快速响应汽车产业链质量需求,形成了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服务的能力。

“十四五”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领域。徐仕江对外表示,广电计量将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战略、汽车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在现有检测基地基础上着眼长远,积极布局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及下一代汽车新技术所需的检测能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电子邮箱: contact@tv56.com.cn 安徽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文化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安徽文化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tv56.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